由來
清康熙五十五年(1716年)為長山縣澡身約、肅恭約的一部分,1964年8月,由周村公社劃出22個居民委員會,組建周村區絲市街辦事處。1983年3月,周村絲市街辦事處撤銷分設絲市街、下河、絲綢路3個辦事處。1999年8月,絲市街改稱大街街道。2003年6月,9個居民社區(村)合併調整為6個社區。
歷史
大街形成於宋元時期,明末清初最為繁盛。自絲市街至朔易門,全長1300多米,原北極閣到大街南端,是最為繁華的地段。前期為山陝兩省商人開創,中期南方商人加入,後期為章丘舊軍孟氏工商業者。銀子市在絲市西段,往南至魁星閣,約200米長,兩側皆為高大樓房。
明末清初,山陝兩省各大錢莊看好周村市場,搶先來此建店,紛紛在銀子市街購地建房。銀錢業興起最興盛時,錢莊票號有128家之多。綢市街歷史可追溯到秦漢,宋元時成為固定商業街市,時多賣絲、綢、藥材、日用品、用具等。狀元街在絲市街北面,原街中段路南有狀元府,是清康熙朝武狀元王應統府第。這條街也是寸土寸金之地。
古蹟
大街古商城為傳統商業中心,面積60.5公頃,包括大街、絲市街、銀子市街、綢市街、狀元街等古街區,歷經數百年風雨。街區縱橫,店鋪林立,建築風格迥異,被中國古建築保護委員會專家譽為“中國活著的古商業建設博物館群”。
魁星閣古建築群,1997年被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坐落於周村古商城南首,為清代建築風格的寺廟建築,也是周村現存最完整的寺廟古建築之一。始建於清鹹豐二年(1852年),由碧霞元君殿、魁星閣、觀音殿三座宗教文化大殿組成,佛、道、儒三教共處一地。主體建築魁星閣,上、中、下各三大間,南鄰河崖,更顯巍峨壯觀。大門朝北,迎門是玉皇殿,有玉皇大帝泥塑像,兩側分立四大天神,姿態各異。魁星閣坐南向北,下層為禪房,是接待香客之地。樓上三間,正中供魁星神像,手舉文筆,似西側為觀音堂,供觀音菩薩泥塑金身神像,兩側侍立善財童子、龍女。周村人都習慣稱這座廟宇為觀音閣。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九日觀音“生日”時,香客們燒香禮拜,在觀音堂院內舉辦紗燈會。屆時當地婦女們都帶著自己精心製作的微型紗燈,掛在燈桌和燈繩上,以玲瓏小巧、風格獨特、工藝精細者為最佳。燈的類型有水果型、人物型、神話故事型、生活用具型等,儘量在題材和製作工藝上下功夫,力爭博得好評,實際上為賽燈會。
東側為三官閣,飛檐凌空,上供天官、地官、水官三神。閣下為周村城的便門,出門便是涿河,河上相距不遠就是引鳳、月牙二橋。河水繞閣西去,閣下有一泉,清澈甘涼,用以研墨寫字,字跡黑亮浸透力強,故曰“墨泉”。
燕翼堂為清代建築,位於大街街道榮和社區十字胡同77號,原為清末民初王姓所建,包括均為二進院的東西兩跨院及門前的王家場院。1916年5月,民主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吳大洲、薄子明占領周村時,在郵政局建立討袁護國軍司令部,後將司令部遷入燕翼堂。
千佛閣是周村現存廟宇中規模最大的建築,為2層5間,高15.1米,南北2.8米,東西18.8米,閣前有平台,青磚砌成。頂復金色琉璃瓦,檐、脊之上皆有五彩磚飾,富麗堂皇。閣內上、下殿中,舊時四牆無數神龕和閣板上,都塑有形態各異的佛像,因其數目眾多,故稱千佛閣。大殿正中為觀音菩薩,木雕貼金,端莊嚴肅。解放戰爭中,陳毅、粟裕等領導人專程到周村參觀商業街市,就下榻千佛閣。周村花燈以製作精美,工藝講究,種類繁多而聞名天下。清乾隆年間(1750),皇帝南巡時路過周村觀賞花燈,驚為人間絕景,親筆御書賜周村“天下第一村”稱號。周村花燈始於秦漢,興於唐宋,盛於明清。最初,百姓為慶祝傳統節日,表達對豐收年景美好生活的希冀,家家都有掛燈的習俗。後隨著商業的繁榮,各商號為顯示自己的實力,每年正月都出錢聘請扎燈高手,製作各種工藝複雜的花燈。主要商業街彩燈高懸,遮天蔽日,燈光絢爛,宛若天上街市,為全國獨有景觀。周村花燈促進了商業繁榮和經濟發展。每年掛燈時,南至博山,北到桓台,西到章丘,東到臨淄,方圓百十里的人們都前來觀賞。俗語:“過了年,帶上錢,先上周村去看燈,再到博山看扮玩”。
名人
周村絲市街北面有一條與它平行的街道,叫狀元新街。原在街的中段路南有一座狀元府,內有狀元樓,其主人是周村歷史上唯一的狀元王應統。
王應統(1664~1715),祖籍長山縣。其曾祖王重明,曾任明山西沁州同知,祖父王斐,清順治年間壽州知州。其父王廷揚,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中武舉。王應統24歲中武舉,康熙二十七年(1688年)中狀元。歷任山西中路利民參將、山東總河中軍副將、神木副將、江南總漕中軍副將、文登副將、河北總兵等職。今王應統墓位於於周村城西象山山麓。
特產
周村燒餅起源於漢代,初稱為“胡餅”,直到清光緒初年沒大變化。即將麵餅上布滿芝麻,烘、烙加工而成。口味獨特,便於攜帶,不易變質,適合行軍打仗,商人遠遊。也稱為鼓燒餅、馬蹄燒餅、薄酥燒餅、木耳邊燒餅等。清光緒六年(1880年),周村“聚合齋”店店主郭雲龍改進制作工藝後,周村燒餅成為厚薄均勻,酥香薄脆,薄如秋葉,形似滿月,落地珠散玉碎,入口回味無窮的中華美食。光緒末年,燒餅因入貢朝廷、饋贈親友和過往商民購買等,需求量大增。除聚合齋外,相繼出現了大順勇、東興合、德祥齋、慶和成、三順成、奎勝永、聚興齋、三和成、魁勝德等字號。
1951年,生產周村燒餅的字號還有10餘家。公私合營時,以聚合齋為首的燒餅字號,攜配方、工藝及全體店員,組成周村副食品加工廠,後為周村食品廠。2000年改制為周村華泰燒餅有限公司,2005年5月為山東周村燒餅有限公司。在繼承傳統配方、工藝的基礎上,又試製成功五香、五穀、蔬菜等不同風味的周村燒餅。周村燒餅已榮獲“中國馳名商標”。